
10月16日至18日,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本届会议由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办,沈阳建筑大学、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承办,会议以“反思与创新——大学校园的价值重建与实践”为主题,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夏铸九等来自海峡两岸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学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未来方向。会议期间,我校党委书记郭长义会见了王建国院士,我校校长严文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见中,郭长义对王建国院士出席本次学术会议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城市更新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包容性等议题。王建国对此次会议前期的准备工作和顺利举办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我校建筑学科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0月17日,研讨会在我校建筑与规划学院D1报告厅开幕。开幕式上,组委会秘书长林光美回顾了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程。严文复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主题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对推动大学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以建筑、土木为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我校长期致力于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期待与会学者深入交流研讨,凝聚发展共识,共同推动大学校园建设事业发展,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大师讲堂”环节由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夏柏树主持,王建国、夏铸九、张杰三位知名学者作了主旨报告。

王建国在“响应时代·与时俱进——近期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实践探索”报告中强调,大学校园规划应坚持事业规划、学科规划与校园规划“三者并用”,校园建设须秉持开放态度面向未来发展,指出面对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载体与环境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夏铸九在“创新氛围战略引领的校园规划设计”报告中从专业理论角度对校园规划进行了深入反思。强调了大学校园不应仅限于提供物理空间,更应成为激发学科活力、培育创新文化、推动技术融合的重要场所,对校园规划的持续探索将丰富专业理论内涵,拓展实践路径。

张杰在“变局下的大学校园转型设计思考——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实践”报告中系统分析了大学校园转型的全球趋势,包括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产业-城市”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并以清华大学南口实验室基地的更新实践为例,阐述了如何在存量更新中实现工业遗产保护、绿色低碳目标与创新空间塑造的有机统一,为校园转型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百年变局下的大学转型”分论坛中,南京大学教授赵辰、我校教授刘万里、东海大学教授薛孟琪、香港大学教授王维仁、深圳大学教授付本臣及逢甲大学教授张智元先后发表演讲。随后进行的第一次综合座谈由夏铸九主持,赵辰、沈中伟、王维仁、付本臣、东海大学教授郭奇正、张智元等两岸学者与参会师生展开深入交流,现场讨论热烈,交流富有成效。

10月18日,“跨界共构新校园”“迈向学习型社会”“知识场域的重塑”三场分论坛在我校建筑博物馆报告厅举行。郭奇正、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天甲、我校教师潘波、浙江大学副教授王卡、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教授卢日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园建设及更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静、深圳大学副教授肖靖、中原大学副教授蒋雅君先后在各论坛分享研究成果。在完成专题报告后,赵辰主持了第二次综合座谈。王绍森、冯刚、郭奇正、张智元、卢日明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将会场思辨氛围推向高潮。
随后,大会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上,本届承办单位代表、我校建筑与规划学院负责人将象征使命与传承的“墨书条幅”移交至下届承办单位代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代表手中。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我校建筑博物馆、古建筑保护群及稻田景观,对我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教育特色及在遗产保护与活化方面的实践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有效深化了两岸在校园规划与建筑教育领域的共识,充分彰显了学术交流的韧性与活力,为大学校园的转型与创新凝聚了智慧、夯实了根基。作为服务国家对台工作大局、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本次会议在巩固既有交流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学术引领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校园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应用与全链条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学校与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