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新国际工程学院2025年首期中新联合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学院丙2-503-1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学院院长项英辉主持,来自我校和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和老师齐聚一堂,围绕教育教学创新、课程融合与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共同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会上,Ara计算机学院院长梅赫迪系统阐述了当前教学模式的转型趋势:从传统讲授法向项目导向学习(PBL)与混合式教学迈进。他指出,学生应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教学评估也需多元化,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能力,并且强调教学改革应融合中西教育优势,为学生创造更适宜的学习环境与路径。Ara工程造价专业负责人聚焦行业痛点,指出新西兰建筑行业的管理瓶颈倒逼教育模式变革,分享了三阶段递进式国际化课程设计(基础计量—复杂项目—独立实践),课程结合真实案例与反向教学法,强调以全球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中国合作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实习安排。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展示了AI课程建设的成果,其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融合AI知识图谱与数字教师助手,支持多语言教学与24小时智能答疑,实现个性化学习分析,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管理学院两名教师代表分别提出“课前引导—课中互动—课后文化桥梁”的三阶段教学支持模型,强调通过翻译辅助与课堂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分享《运筹学》课程的改革经验,通过中英文教材对照、国际案例引入以及考研内容整合,助力学生实现升学目标与国际发展。中新国际工程学院两名教师代表分别从课程设计角度对比了中新两国的教学风格:新西兰课程强调实践与项目导向,中国课程则注重理论体系建设,建议双方应互补短板,例如为新西兰课程补充系统性理论框架,同时提升中国学生的实操能力与术语理解水平;深入分析了中新教育体制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系统化知识传授,而新西兰教育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出“结构化教学+互动式教学”的融合方案,并建议通过教师互访、资源共建、学生交流等方式持续深化合作。
项英辉在总结中从机构教育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与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她指出,自学院于2023年获批成立以来,已迅速基本完成基础建设与制度体系搭建,构建起“2+1”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成果丰硕、广受认可。面对资质评估标准提升、地方管理强化及与国内老牌高水平机构的差距等挑战,学院将持续深化中新课程共建(如AI方向)、科研协同与师资培训,推进教师国际交流和培训,强化学生职业引导,全面提升国际化教学质量与综合竞争力。
在自由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课程互通、师资互访、科研协同等多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应进一步调整课程节奏以契合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通过增设自学任务,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撰稿:江珊 刘雅琪 编辑: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