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足稻畦春水满,插秧未半青短短。”临近芒种,夏意浓郁。5月29日中午,以“同心聚力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播种希望祝福建大美好明天”为主题的学校第十七届水稻播种节在稻田景观区举行,师生共同体验劳动的快乐。
学校党委书记董玉宽,校长阎卫东,校党委副书记宁先圣,校纪委书记王利印,副校长冯国会、张珂出席了活动。省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处长赵文进,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建机79级校友刘长新,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应邀参加了活动。学校党委常委、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留学生代表、学生代表、建大附小师生代表等600余名师生一同欢庆播种节。
董玉宽在活动中致辞。他代表学校党委对参加播种节的上级领导和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表示欢迎,向倾心育人的教职员工和刻苦求知的莘莘学子表示慰问。他表示,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打造稻田生态景观。新校区建成十七年来,美丽的建大稻田犹如校园中的育人使者,在孕育稻米的同时,见证了一代代建大学子的成长。今年,学校进一步划分了稻田分担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赋予了建大稻田新的育人内涵。
董玉宽对学校今后的稻田文化建设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弘扬劳动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希望全校各级部门和广大师生,通过“同育一亩田、共筑青春梦”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拔节孕穗期”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新担当、新作为。二是要夯实校园景观文化,丰富景观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固化内容、凝练精神”为指导,巩固校园景观育人文化特色,深化打造以稻田景观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引领校园人文情怀的塑造,培养广大师生开拓进取的创作能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三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建大稻田生态景观建设为推动,促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开展,打造具有建大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通过生态教育,给学生心灵埋下生态环保的种子,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学习、实践。
最后,他勉励全校师生员工,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及建设工作,努力将建大稻田建设成为学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景观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特色示范区,打造建大育人的特色品牌,助力学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建筑大学建设,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活动中,阎卫东为周晓东颁发了2019年水稻播种节特别贡献奖荣誉证书,并将“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的旗帜授予下一届水稻收获节承办单位土木学院。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为各学院颁发了“责任田”标识牌。随后,周晓东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建大师生辛勤耕耘、热爱劳动的尊重和认可;学生处负责人宣读了“同育一亩田、共筑青春梦” 主题劳动教育活动方案;国际学院负责人代表承办单位发言;理学院、国际学院教工代表、留学生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现场表演了舞蹈、太极拳、书法等节目,表达了对学校的热爱和对伟大祖国七十华诞的美好祝愿。
本届播种节由学校工会、校团委、学生处、党委宣传部、后勤集团主办,理学院与国际学院承办。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沈阳交通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来校作了专题报道。活动最后,学校领导和嘉宾共同抛出本届播种节的第一簇秧苗,师生代表走进稻池,栽下一簇簇秧苗,期望金秋的收获。
我校稻田景观建成十七年来,为五万余名师生提供了了解循环农耕文化的机会。稻田作为文化象征写入了校歌《建造梦想》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歌词“风吹稻香、沁染书香”将传统的“耕读”文化进行了新的演绎。“稻田景观”曾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际设计大奖,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为稻田题词:“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校水稻播种节和收获节正是深入践行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越办越丰富,从最初让师生直接参与稻田劳动,发展到现在融入了诗歌、绘画、书法比赛等丰富课余生活的元素,成为学校特有的节日和重要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成果。今年,学校更是将校内稻田景观划分成“责任田”分配给各个学院,为师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让广大师生积极开展水稻的播种、管理、收割等各项劳动实践,种好“责任田”,体验劳动之美,感受丰收的喜悦。
撰稿:杨大方 李楠 摄影:校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