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评选的首届“辽宁省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我校李帼昌教授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高性能组合结构的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成功入选。项目完成单位包括我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为了深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充分展示我省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催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更好地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省教育厅开展了首届“辽宁省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本次评选入选项目均立足于国家及辽宁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攻破产业创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在科技攻坚和成果转化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大规模城镇化,房屋建筑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建筑物向更高,更大空间发展。造成结构受力复杂、构件截面尺寸大、加工制作困难、施工成本高等问题。由李帼昌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在高性能钢管混凝土构件及其结构体系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和相关围护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解决了实际工程技术难题。
该成果发明了3种新型高性能钢管混凝土构件、7种装配式高性能节点、基于新型节点的5种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两种新型装配式轻质保温复合墙、13种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连接,显著提高了构件承载力、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墙体的耐久性和保温性能、施工效率以及工业化建造水平。项目成果经由聂建国院士为组长,岳清瑞院士和徐建院士为副组长及4位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价,认定该成果在超高强方钢管混凝土、内置CFRP圆管和工字形型材的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及大跨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和纵向剪切性能评价方法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获得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1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8篇,形成工法11项,编制标准规范两部、图集4本;该成果应用在沈阳市城建档案馆、包头万郡大都城等多项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经工程验证的核心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高性能组合结构的发展和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
撰稿:杨志坚 编辑:韩丹